close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John Barrymore
(人不會老去 直到 悔恨取代了夢想。)


我回來 有很多人看到我說 "妳這哪是出國去念書?!妳根本是去玩的吧妳!"
每次聽到 我都有點 不太知道要回答什麼
一來是不管從哪說起 都不太能得到共鳴
二來是有好多的感觸 真要自己親自走過那麼一遭才會知道

玩 有很多種定義 端看你用什麼角度 去看"玩"這件事
玩 可以是煙霧瀰漫令酒精麻痺神經令自己漸漸對任何事物無感的消耗
玩 可以是更積極更宏觀更具教育意義讓自己看到未曾見過也從不知道存在的美好
玩 沒有對錯 看你怎麼選擇 想要怎樣的人生 想擁有怎樣的回憶
這就好像體驗行銷(至於什麼是體驗行銷 可以自己去翻書) 讓我很有感觸

念書還是玩?
邊玩邊念 邊念邊玩 懂得時間管理與分配
活在當下 要念書就認真念書 要玩耍就痛快玩耍
既不是書呆子也不是敗家子
有什麼不好?

到歐洲交換半年 一開始 我就是目標明確地計劃(也這麼聲稱 並沒有掛羊頭賣狗肉地打著交換學生之名行無腦袋玩樂之實)
一開始 我就是這麼說 我要用這半年的時間 沒有遺憾跟後悔地走遍歐洲大陸
我想要用我的眼睛 用心 好好去體驗大不相同的文化 人 國家
也許氣候寒冷 也許經費拮据 但只要能遊覽多少地方 我就會抓緊預算 讓自己一步一步踏上這些地方

交換這半年 也就是在一個學期內 我有念書嗎?
有的
我選了六門課 沒有一堂翹課或缺考 即便 我不需要任何一個學分
我把課集中在一個禮拜的星期2到4 而用5到1的時間旅遊
每個禮拜一回到宿舍後 就是熬夜念書準備考試跟報告
我甚至帶著厚厚一疊又一疊的paper在火車上看
我喜歡 充實的生活 那讓我覺得全力以赴 就有無限可能
這樣的學習 你說我是為了去學什麼專業科目嗎
並不盡然 因為台灣前幾所國立大學或研究所的師資絕對堅強
有心 待在台灣念書 也能夠有所成就 不一定非得喝上幾口洋墨水
我真正想的 是坐在國外的教室內 觀察師生課堂上的互動 學生的自動自發以及主動大方發言的風氣
就僅是這麼純粹 我只想 體驗從來都沒有過的事物 學習另一種精神

念書的定義 是什麼?
每天除了睡覺跟吃飯其餘時間都坐在書桌前 就是念書嗎?
(如果是要準備考聯考或研究所考試的話 那答案是 "是的"
當然 你要確保自己坐在書桌前都是認真而專心的)
如果交換這半年 我每天足不出戶 就是待在書桌前念書 我真的很想問"那我到底是去幹嘛的?"
累了 離開書桌 窗戶外的世界 是藍天 是綠地 是美麗的多瑙河與萊茵河 是壯闊的阿爾卑斯山 是街道蜿蜒小河上搖曳貢多拉的威尼斯
是散著可可豆與鬆餅香氣的比利時 是太多歷史記憶的德國 是古蹟與神話的羅馬 是民風淳樸的布達佩斯
是幻想與浪漫的捷克布拉格 是樂聲飄揚的維也納 是充滿前衛人士的巴黎 是色彩繽紛的巴塞隆納
到了這個年紀 我才體會到 世界上 有太多美好
我覺得 有一點可惜

念書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 才是卯起來猛啃那些彩色印刷刊物上的文字與圖片
倘若今天 你能夠進入這些文字跟圖片的世界中 你能夠觸摸到那些迥異的建築 呼吸到截然不同的空氣 品嘗到各式異國風味的佳餚
你知道 這樣的感動嗎?
念地理 念歷史 念人文
在已經具備基本的知識下 出去走這麼一遭 會知道這世界好大好大 我們好小好小
這也才體會到原來自己的目光曾是那麼的短淺
台灣 大家都努力在學英文 好像英文很好 就很足夠
在歐洲 每天同時可以聽到七八種以上的語文
英文 德文 法文 義大利文 西班牙文 葡萄牙文 捷克語 匈牙利語等等
很多學生幾乎都會說三種以上不同的語言(據觀察 大多數美國人不在此列)
雖然是因為語系很相近的關係 對歐洲人而言較容易學各國的語言
但事實就是事實 看到這樣的情況 頓時覺得 就算英文很好 自己跟國外學生比起來 顯得好沒競爭力 也好不國際化
在開學前的文化敏感課程訓練中 奧籍老師開頭就說"當個歐洲人 要國際化 很簡單"
"只要你願意開車朝東南西北任一方位持續前進五個小時 你就可以穿越不同的國家 一個文化語言氣候風俗民情截然不同的國家"
"只要你願意 背上背包 拎起行李 你就可以出發了"
身長在台灣 沒有這樣的地利優勢 這也是個事實 沒有什麼好與壞 就只是有點可惜
但在這半年 我有
有機會 如果不把握 我覺得 很蠢

所以很多人問我 "為什麼是奧地利?"
你去打開歐洲地圖 奧地利雖然不靠海 但它的位置居於歐陸的中央 非常方便我前往其他歐洲國旅行
這樣的方便不但省錢 也省時
老實說 這就是我主要的考量點
因為這樣的機會對我而言好難得 你算算從台灣到任何一個歐洲國的來回機票一趟要多少錢
你算算如果我不是學生的身分 不論搭火車參觀博物館美術館 整個生活跟旅遊開銷加下來要多少錢
再想想如果今天開始正式工作後 我可以在歐洲生活半年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哪一家公司會答應讓你放半年的假好讓你變成一個更美好的人
假設等我成家立業後我有可能什麼都不管沒有任何壓力地去實現我的夢想嗎
歐洲 這半年 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
我得到好多好多 想法再不相同 心態再不相同 因為眼界再不相同
但是這些話 好難跟人說 因為明白的人 好少
絕大多數的人 還是會說"妳根本就是去玩的啊妳"

還記得 坐在研究室面對電腦 每天沒日沒夜寫論文的日子
一段偶然的聊天對話 一篇不經意看到的商周文章 開啟了我壓抑與塵封已久的那只 舊箱子
舊箱子裡頭 裝的是 夢想

那篇文章的標題叫「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它說有一種旅行 方法很貧窮 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這種旅行 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 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
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
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壯遊 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
它包括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
是經過特別規劃 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
壯遊不是無所謂沒有目的的流浪 它是懷抱壯志 具有更積極的教育意義
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 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 而更能深入民間 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這些 就是我的夢想 這不才是所謂的全人教育嗎
國際觀 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它是一次次的美好體驗
英文 的確重要
但我覺得台灣人 主要缺乏的不是英語能力
畢竟英語不能那麼肯定的 唰唰 畫上兩條等線 令它等於國際觀
我們更缺的是視野

窮泊的藝術家 你怎麼能夠那樣斷定他不如富豪董事們懂得生活
大魚大肉山珍海味 金銀珠寶 名貴跑車 二奶名媛 這些國小生在作文課都寫得出來的字眼 不代表就是懂得生活 因為久了便食之無味 反覆咀嚼後吐出來的殘渣 叫做膚淺
簡單的調味 原始的聲音 自然的氣味 樸質的建材 才是最純粹的藝術 最用心的甘甜幸福

有人問我 如果有機會 還想不想再去
我興奮地說 "嗯!我想!"
肯定的答案 換來的是略帶不屑與不以為然的回應 "還要再去?國外真有那麼好噢?!妳不會受不了噢?!"
並不是好與不好的問題那樣簡單 就像我是去玩還去念書的問題一樣 我都沒辦法一時回答出來
因為如果基準點不同 怎麼溝通 都不會通
而我也不太明白要受不了什麼
我唯一受不了的就是沒有成長 我受不了的就是沒有格局 我受不了的就是原地踏步 我受不了的就是沒有Guts
躲在自己建的象牙塔中 也許你覺得安心 但我覺得無聊透頂
就算埋起頭努力的結果 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向其他同類的人稱王 那意義又有多大
你的小世界 永遠也無法通往外面的世界

有怎樣的胸襟 有怎樣的目標 才能變成怎樣的人
我不想 一輩子 只知道汲汲營營 走不出框架
轉瞬 卻發現自己已帶著遺憾 忽略太多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yQ 的頭像
    MillyQ

    MillyQ's Blog

    Mill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