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來台灣後的生活 大概就是在等待中度過
天那麼黑 風那麼大 兩個半月過去 我終於可以來到等著收網捕大魚的階段
(↑以上這段跟旅遊並沒有關係)
(→請不要看成是我在斯洛維尼亞補魚 謝謝)

原本就想寫的歐洲美食遊記計劃
也真是隨著旅遊時的行程滿檔 被我給拋到九霄雲外
回來後 又被很多瑣事拖著
但今天我本人 傑傑傑(←心懷鬼胎的笑聲)
終於決定要繼續復出先前的計劃 (←話是這麼說 但 唉唷 我這人的熱度就是一陣一陣的)
(見面三分情嘛← 一點關係也沒有) (咳咳 我就是時常愛亂接話)

好了 就是這樣
我要開始說了(←好不負責任的串場)


時間回到2008年的11月21號

攤開歐洲地圖 我嘴裡咬著筆蓋
"就是這裡了!"
我用麥克筆將這個長得像雞又像鴨的地方圈起來
心裡邊想著每次旅遊都忍不住偷笑的老問題 (→ 不知道這趟又會有什麼好吃的在等著我?)
嘻嘻!我真是個很有口福的孩子 (←賊笑)

"Pitta Pitta Pitta~"
是的 一直聽到我的mentor
也就是來自波斯尼亞的俏女孩Amila說在她們家鄉有一種傳統食物叫做Pitta的我本人
早已因期待以及自己編織的美好綺麗幻想
將這個單字做成了一首意義不大的創作曲(你也知道我最愛亂唱歌了)
然而在她繼上次誇口自己有多賢慧 正在學做Pitta又過了一陣子之後
Pitta這食物對我而言仍是一個未知的神秘世界

處心積慮想將我變成一家人的Amila
某天衝到我的宿舍興奮地嘰哩呱啦嘰哩呱啦
翻成中文大致的意思就是叫我包袱款一款跟她一起去見父母以及所有與她有血緣關係的人
就這樣Amila 跟行動派的我本人
以及一路上嫌我們使用太多種語言在後座失心瘋地笑鬧 而顯得擾人不堪
不得不叫我們閉嘴再把Amila念一頓的A媽
以及一路上鬼擋牆找不到路而比原本預定時間多開三小時的A姐
從一個長得像維也納炸豬排的國家 經過五個小時 移動至先前所說的 也就是像雞的這個國家

這個形狀像雞的國家
就是地理沒有好好學好的我本人必須要先google map一下才知道確切方位的斯洛維尼亞
(但話說我以前也是地理小老師 考試都考100分哦!!)
不過俗話說的好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也就亡羊補牢 猶時未晚的意思←你看你看 我中文也是很好的)
我除了google一下知道斯洛維尼亞的首都是Ljubliana
著名的景點有鐘乳石洞 市區的龍橋以及三倍橋外
還有一種被我用螢光筆圈起來 再打上五顆星號 再用紅筆畫上底線 一種叫做Burek的地方傳統小吃
(↑嘻嘻!我最喜歡小吃了)

"Š"
當周遭瞬間都變成這種字體 我就知道是終於可以看到Pitta長得是圓是扁 包肉還包菜的時候了
"西哩呼嚕西哩呼嚕" (←也就是我本人聽不懂的波斯尼亞語的意思)
在小房子門口迎接我們的 是Amila的表妹 跟表妹的媽媽表妹的哥哥還有表妹的爸爸(←很熱鬧這一家)
"西哩呼嚕Pitta西哩呼嚕"(←這句我想是什麼跟Pitta有關的重要句子)

"Come here! Sit. Are you hungry?"
由於在地理空間轉換的過程中
A媽已經不由分說地餵食了我兩個大漢堡、一盒餅乾、以及兩罐果汁
未消化的食物似乎壓迫到我的腦神經 使我此刻智力與反應都略顯遲緩 我緩慢地搖頭
但熱情的波斯尼亞族人哪有在理我 一樣是不由分說一把將我拉到有如正在辦國宴的飯桌前坐下
波斯尼亞國王的餐桌上
有裝在玻璃盆裡的某種什錦沙拉 盛在白色大瓷盤裡的牛肉豆子湯 丟在烤得通紅大鐵盤裡的馬鈴薯香酥烤雞
塞在挖空去皮甜椒內而散發獨特香氣的絞肉 擺在竹籃內比厚片吐司還要厚的當地麵包
放在圓型大烤盤內類似像將千層派橫著擺的麵粉類食物
還有吃完前述的這些東西後 根本不會有人吃得下的綜合水果甜盅
(我想不到還有什麼時候 能夠比這個節骨眼 更適合說出"我的天"這三個字)

(↑這個馬鈴薯烤雞 還有豆子牛肉湯↓真是我的愛)



"What’s that?" 我指著那盤像派的麵粉類食物發問
"It’s Pitta! Try!" Amila興奮地切了一塊大概像台灣Pizza尺寸兩倍那麼大的Pitta到我面前
(...哈囉...有人在乎我吃不下的這件事嗎??)
但是我本人實在是很難抗拒的了麵粉類的食物
而這個表皮烤得香酥 外型像派又像某種糕餅類的東西 送進口中熱騰騰的味道
天啊 也太驚奇了吧!
這個口感扎實的麵糰吃起來很有嚼勁 咬下去先是焦酥的表皮 這層酥皮主要是乳酪做成的
所以一邊嚼 一邊能嚐到乳酪的香味
Šemsa(人物介紹:Amila的表妹)媽媽做的Pitta裡面主要包了馬鈴薯跟當地的特製乳酪

為什麼說是"Šemsa媽媽做的Pitta"呢?
當然首先就真得是她媽媽做的(←廢話 這是什麼日式幽默)
再來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麵糰食物 追溯其歷史可是大有學問
Pitta又可以叫Pide或是Pitka
但比較常見的字還是Pita
這是因為同一種食物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名稱
然而我已經看到想要舉手的你想發問 "Pita不是指像印度烤餅、中東捲餅、或是口袋麵包之類的食物嗎?"
是的 但在波斯尼亞 Pita指的其實就是斯洛維尼亞的美食Burek(←也就是我本人先畫圈再畫星又畫線的重點食物)
它是一種捲成一圈又一圈
你可以說它像鍋牛殼 亦或是像另一種驚奇物體的麵糰

(↑這造型是不是amazing)

這種特殊造型的麵糰內塞滿有乳酪、馬鈴薯、打散的雞蛋
除了Š媽做的口味外
有些還會加入碎肉末或是火腿(←我愛有加肉的 I'm a meat-lover)
由於表皮焦酥所以吃起來的口感酥酥脆脆
而內層部分則是扎實綿密 再搭配當地產的獨特乳酪 各種香味經過融合 將簡單的麵糰提升到另一種境界

地理影響歷史 歷史影響食物 一環扣一環
使得Pita在南斯拉夫各國都代表一種不盡相同但卻又在某種程度十分類似的傳統
家家戶戶幾乎都會把Pita當作主食
就像我們台灣人吃飯配雞鴨魚肉 他們吃Pita配雞牛豬湯一樣
所以我們人人會煮飯 就像他們家家會做Pitta
Š媽又開心又嬌羞(←真的很嬌羞 我一拿相機她就臉紅得格格笑) 在我面前示範Pitta製做過程

(↑看 她嬌羞的同時 也拿出模特兒的專業)

首先大概就是像山東饅頭伯一樣地桿和著麵糰 一邊桿 一邊加入包裝上印著斯洛維尼亞文的麵粉
桿得差不多後 再拿出一個很像裝洗澡水的那種紅色洗臉盆塑膠器皿
格格格嬌羞地將乳酪跟蛋倒入 與削好皮的切塊馬鈴薯一起攪拌均勻
接著讓我傻眼的功夫 就是Š媽把一沱小麵糰 攤開
不是普通的攤開 而是攤到像她家的國宴桌那麼大

(↑太神奇了)
然後再把剛剛的料擺到麵皮上
全部結束後 就把Pitta捲成奇異的構造 放到大鐵盤上再送入烤箱烤
不一會這道我超愛的料理就完成了

在斯洛維尼亞作客的這三天 我連吃了三天的Pitta (我真是超愛這道食物)

臨走前 好意思王我本人 正在思考著要怎麼問Š媽我可不可以打包一些帶回奧地利
沒想到 Who knows 你知道
Š媽早就用錫箔紙幫我包了六大塊熱騰騰的Pitta要讓我帶走(←我真是愛死這一家人了)

大口嚼嚼嚼
回到奧地利後仍是大口嚼嚼嚼
Pitta這食物 不管熱的還是冷的 都是有夠好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yQ 的頭像
    MillyQ

    MillyQ's Blog

    Mill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